体育和医疗卫生融合的概念,又一次被提出!
日前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强调要在深化体教融合、推动体卫融合、促进体旅融合三个方面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在业内人士看来,体育+医疗卫生,将是未来疾病防控的又一个趋势!
从“体医融合”到“体卫融合”
近几年,国家在多个政策中提出了促进体育和医疗卫生行业的融合。2016年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强体医融合和非医疗健康干预,推动形成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十四五”规划及2035远景目标》更是把“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深化体卫融合”放在了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的突出位置。
“体医融合”侧重于以运动治疗疾病,“体卫融合”则是融入了通过运动预防疾病的概念。通过运动增强体质,能够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进而整个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都可以下降,能给国家和个人多个层面带来很大的益处。
2012年《柳叶刀》杂志发表文章指出:每年因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死亡人口是530万,如果将体力活动不足的人口减少10%或25%,可减少53.3万或130万人死亡。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教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委员王正珍在接受健康时报采访时表示:“如果大家都动起来,在疾病预防上的作用是非常强大的,从个人来看,运动可以使你不得病、晚得病或者不得重病;从国家来看,整个医疗费用、医保支出会有大幅的下降。”
“体卫融合”如何做?
具体到“体卫融合”的实施,《计划》指出要“支持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并且“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
王正珍指出:“科学健身门诊主要是针对目前身体健康的人群,指导他们科学的运动,防止运动损伤;而慢性病运动干预针对的是已经患有慢性病,需要通过运动干预的患者。目前已经有运动处方门诊,针对慢性病人开具一些运动的处方。”
随着“体医融合”、“体卫融合”的进一步深入,慢性病人能够从运动中进一步获益。王教授说:“慢性病人通过运动可以使病情得到明显的缓解,有些甚至可以逆转,到正常状态。即使是得了非常严重的病,例如心肌梗塞,仅靠医学手段,如心脏搭桥或溶栓,减少二次心梗的概率大概是17%-21%,如果加上了科学运动,可以使得二次心梗的风险下降40%以上。”
“很多慢性病患者都是需要运动的,比如说阿尔茨海默症这些精神疾病,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医疗手段,如果坚持运动的话,患者的病情会有所缓解,目前流行一种说法——运动改造大脑。”
“体卫融合”,未来还有很多可能
医学健身中心,即慢性疾病运动干预中心已经成为欧美国家体医融合防治慢性疾病的成熟模式,这种是典型的体卫融合的机构,医学健身中心主要针对多种不同慢性疾病患者,基于患者医疗信息制定运动处方,对运动处方实施过程进行医务监督,并将运动干预效果反馈给医疗机构的健身中心,提供多种基于运动的健康促进和康复计划。
黄钲轩在接受健康时报记者采访时举例:“运动医学中心有医生、康复师、物理治疗师和健身教练,比如说针对高血脂的患者,会通过科学的有氧训练和力量训练,以减少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特别是心血管中的脂肪,设置课程目标”。
“体卫融合是一个大的行动,目前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在国家政策层面和有少数人开始行动的这个层面。”王正珍谈到,“在欧美医学健身中心的主要工作人员是经过系统培训、获得专业认证和学历教育的健康/健身专业人员,为推动我国运动处方师的培训和认证工作,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疗分会与美国运动医学会合作引进了美国运动医学会的EP培训和认证体系。”
“但在我国‘运动处方师’作为一种职业进入医疗系统仍面临着体制制约、人才匮乏、专业受限等诸多瓶颈,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以推进慢性疾病运动干预进程”王正珍指出。目前,我国的“体卫融合”事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将进一步走向规范,为体育和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提供更多的机会,也为慢病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